-
家庭教育亮代际红灯 家长的有些爱比忽视还可怕
最近冯先生家中每天都要经历一场抢夺战。 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就捧着手机:查资料、与同学视频聊天、沟通作业……而冯先生一看见女儿捧着手机脑子里就闪现出“网瘾”“玩物丧志”“诈骗”“黄色网站”“近视眼”等词语,每个词语都代表着一种对女儿可能产生的伤害。 所以,冯先生总是不时地把手机搜走,而没多久,女儿又会因为某...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自:中国青年报 -
孩子你再痛哭一会儿吧 爸妈先拍个视频发朋友圈
不知是某一些资深“晒娃狂魔”有心换换口味,还是新加盟的家长思维略显清奇,近来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里的“晒娃”忽然变了风向,由童话故事改写成苦情剧。 曾经放眼望去,社交平台上的孩子明明都是幸福小天使——“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现在却时不时能刷出几段“虐心”视频,镜头里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生无可恋、...
发布时间:2018-03-24 来自: 中国青年报 -
最好的教育是家教, 最优的气质是教养, 最美的爱是学会感恩!
导读最好的教育是家教,最优的气质是教养,最美的爱是学会感恩,这些你都教给孩子了吗?— 01 —家教决定孩子的出息,门风决定孩子的教养!中国向来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家伙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自:搜狐教育 -
改变家庭教育中的“负能量场”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其实始终处在一个看不见的“场”中。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发现问题的时候,问题往往不出在发现问题的地方,而出在这个“场”。现在,不少家庭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负能量场”当中。小时候,父母在孩子眼中是“整个世界”,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变成了“普通人”,不再那么高大。一年多前的一天,儿子满怀期待地拿着...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自:搜狐教育 -
父母哭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妈妈没钱,我们不买”,“家里穷,买不起”,“买了这个,没钱吃饭了”,“爸妈上班很辛苦,可以不买这个么”“为了上这个培训班,你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了”....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有多少父母经常跟孩子说这样的话?现如今,依然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是“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自:搜狐 -
女警与孩子聚少离多 每月一张彩铅画记录女儿成长
为人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看着宝宝们一天天长大,但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却往往让陪伴成了亲子关系中的奢侈品。 这份记忆该如何保留?最近,宁波一位女民警用她独特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一张张细腻传神的彩铅画,记录下女儿的成长:第一次坐飞机、万圣节打扮成小恶魔、吃棒棒糖的可爱……洋溢着对聚少离多的女儿深深的爱,这些彩铅画...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自:钱江晚报 -
亲子育儿:孩子犯错时,父母的8句箴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身为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错误,反而错过了让孩子自我认知的最佳时机。 在遇到问题以后,家长可以尝试先问问孩子这8个问题。 1“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有机会说话。不要习惯性地先给问题定性,更不要上来先劈头盖脸一顿骂。先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
发布时间:2018-03-19 来自:北京青年报 -
重组家庭孩子犯错 家长应多维护其自尊
微信公众号提问:我们是一个重组家庭,孩子继母也带着一个男孩,平时我们都特别注意,孩子的吃穿用都一碗水端平,但是我的孩子就表现得特别叛逆,有时候稍微指责他两句,就说我“吃里扒外”,继母更不能管教他,稍微说两句就顶撞大人,又不想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不这么叛逆? 专家观点 东直门中学李洪晶老师表...
发布时间:2018-03-16 来自:北京青年报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编者按:伴随着经济增长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的“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正在由在青少年个体成长中发挥各自作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教、家长、学校、教师、社会,越来越呈现为相互重叠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将上述不同的教育因子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
发布时间:2018-03-16 来自:光明日报 -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走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而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家庭成员的和谐,是家庭稳定温馨的基础,也是孩子心里健康的保障,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美国亚特兰大日报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家庭传统等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的成功。研究表面:家庭仪式感有强有力的黏合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15 来自:搜狐教育 -
好奇心:优秀的孩子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有哪些相同特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就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将我们嘴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归为一类,总结优秀孩子的共同特征:1.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自己很快的平静下来2. 学习成绩优异3. 乐观积极较少被负面情绪影响4. 懂得安慰别人,内心温厚5. 热爱运动6. 和朋友之间有深厚的友谊这些心理专家整理研究之后,发现和他们的父...
发布时间:2018-03-15 来自:搜狐 -
当父母已找不到诱饵来激励下一代 未来 30 年如何“拼爹” ?
父母实际上除了基因,最能够给孩子传递的是思维方式。老婆最近一直在抱怨我陪儿子时间太少,导致儿子现在还不会骑自行车,不会背三字经,不会玩直升飞机……而别人家的孩子,早都会了。连爹妈也来插两刀,说弟弟的儿子,都会背十首唐诗了。还有我小时候据说 4 岁就认识好几百汉字,可以加减乘除。再加上我们周围生活的很多人,下一代基本都是...
发布时间:2018-03-14 来自:腾讯教育 -
乔布斯女儿PK盖茨女儿,揭秘美式家庭教育如何“富养”女儿
编者的话:之前一则女留学生骗光父亲账户三百余万元的新闻,让人重新审视富养女儿的“古话”。而被曝光的盖茨和乔布斯女儿的生活,让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富养”培养出来的女儿。很多时候,所谓的“富养”其实是父母的一种自我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女孩来说,真正的“富”是拥有开阔的见识和坚定的理想、是拥有能陶冶沉浸生活的兴趣、是拥有爱的教...
发布时间:2018-03-13 来自:搜狐 -
不要以爱之名毁掉孩子的未来
轻易得到的往往最不会让人珍惜,也让人没有成就感。不珍惜和没有成就感直接导致没有幸福感。就像很少人会因为每天能呼吸上清新的空气而感到幸福,也很少人会因为每天能喝上干净的清水而感到幸福一样,因为这些都是大家所习以为常的。物质不再匮乏的当今时代,万千家庭都在不知不觉中以爱之名摧毁着后代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即使看得清或想去改变...
发布时间:2018-03-13 -
远离“野鸡大学”,警惕“家鸡大学”
很多人听说过国外有非官方认证的“野鸡大学”,但对“家鸡大学”有些陌生。这个近年来被中国留学机构屡屡提到的新词语,其实是对国外营利性大学的戏称。 拿美国来说,其私立大学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著名的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校。营利性大学是指由投资人或财团创办、以营利为目的运营...
发布时间:2017-12-21 -
怎样给孩子讲火爆朋友圈的《寻梦环游记》
最近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寻梦环游记》(Coco)很火,低调上映一周后,看过的人都极力推荐,很多“真汉子”也直言自己“哭成狗”,在豆瓣上的评分已高达9.2分。很多买票之初,本着陪孩子看一场“动画片”、以为自己要百无聊奈地在影院度过105分钟的成年人,看完电影,觉得说的是自己的故事;每个进影院前说自己不会哭的人,在影片中,会猝不及...
发布时间:2017-12-15 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
家庭教育学科期待复兴
早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向国会递交的《科尔曼报告》以及后续研究向人们揭示:当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校教育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家庭。《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17-12-14 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对于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该怎么办
相信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的发育阶段也是他们更年期阶段,这两期一相撞就产生了许多麻烦。孩子的变化很多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曾困惑的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赖床?为什么总和老师对着干?为什么总做冒险的事?为什么对批评如此敏感?要求他们现实一点地去规划人生怎么就这么困难?他们可以和朋友在电话里倾谈几个小时,却对父母表...
发布时间:2017-12-08 -
今天,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孩子们,请画出一位自己最爱的亲人。”乡村小学的教室里,有的孩子捏着笔头踟蹰,有的孩子画着画着就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悄悄用手擦着眼角……这是深圳卫视情感观察节目《闪亮的爸爸》中的一幕,节目将镜头对准留守儿童群体,试图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当前,我国有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区域间大规模流动,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问...
发布时间:2017-12-06 -
教材成套引入英国 “中式教学”吸引世界
3月14日,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前者将翻译出版36种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并于今秋开始陆续进入英国小学。这是中国教材首次成套进入到英国基础教育体系。人们还记得,2015年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位上海老师将“中国式教学”带到英国中学课堂的故事,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讨论...
发布时间:2017-12-06